








工业园区内大量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砖混结构老旧厂房,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、周边环境变化以及国家抗震设防标准的不断提升,其结构安全性与抗震能力面临严峻考验。为保障生产安全、延长建筑使用寿命,并满足现行规范要求,对这类厂房进行系统的安全性与抗震鉴定显得尤为必要。本文将从鉴定目的、技术依据、鉴定流程、关键评估内容及处理建议等方面,全面阐述砖混结构老旧厂房的安全性与抗震鉴定工作。
1. 初步调查
收集原始设计图纸、施工记录、历次维修与改造资料,了解建筑年代、结构形式、使用历史及荷载变化情况。通过访谈管理人员,掌握是否存在明显裂缝、倾斜、渗漏等异常现象。初步判断结构体系合理性及潜在薄弱环节。
2. 现场检测
这是鉴定的核心环节,主要通过无损或微损检测手段获取真实数据。包括:
材料强度检测:采用回弹法或贯入法测定砌筑砂浆强度,取样检测砖块抗压强度;
构件尺寸与配筋核查:测量墙体厚度、圈梁构造柱设置情况,局部凿开检查钢筋配置是否符合原设计;
裂缝与变形观测:记录墙体、楼板、梁柱等部位裂缝的位置、走向、宽度及发展趋势,使用水准仪、全站仪测量房屋整体倾斜与不均匀沉降;
构造措施检查:重点核查圈梁、构造柱、拉结筋等抗震构造是否齐全有效,特别是纵横墙交接处、楼梯间等关键部位;
环境与使用状况评估:检查是否存在地基浸水、化学腐蚀、设备振动干扰等不利因素。
3. 结构验算
基于实测数据建立计算模型,按现行规范进行承载力验算和抗震能力分析。对于无图纸或图纸缺失的情况,应根据实测结果合理推定结构参数。验算内容包括:
墙体受压、受剪承载力;
楼屋盖整体性与传力路径;
圈梁—构造柱体系的空间约束作用;
抗震横墙间距、高宽比等平面布局合理性;
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控制。
4. 综合评定
根据检测与验算结果,按照A、B、C、D四级进行安全性等级划分(A级为可靠,D级为危险),并按A、B、C、D类进行抗震鉴定分类(A类为重点设防类,D类为一般设防类)。zui终形成包含现状描述、问题诊断、评级处理建议的技术报告。

1. 砌体材料性能退化
砖混结构依赖砌体抗压承载,但长期服役后,砂浆碳化、冻融循环、湿胀干缩等因素导致粘结力下降,砖体风化剥落,显著削弱墙体整体性和强度。检测中常发现砂浆强度低于M1.0,甚至呈粉末状,严重影响结构安全。
2. 构造措施缺失或失效
早期设计对抗震重视不足,许多厂房未设置圈梁或构造柱,或虽有设置但锚固不良、搭接不足。部分后期改造中擅自拆除墙体、开洞过大,破坏了结构整体性。楼梯间作为逃生通道,若缺乏加强措施,在地震中极易率先破坏。
3. 楼屋盖系统可靠性不足
预制空心板搁置长度不足、板缝灌浆不密实、缺乏整体拉结,易发生单板受力或滑移塌落。木屋架节点松动、腐朽也带来安全隐患。楼面活荷载增加(如新增设备)超出原设计值,加剧结构负担。
4. 地基基础稳定性问题
厂区排水不畅导致地基长期受水浸泡,引起不均匀沉降;重型设备运行产生持续振动,加速基础劣化。检测中若发现墙体斜裂缝呈“八”字形分布,多为地基沉降所致。
5. 抗震能力薄弱
按现行规范复核,多数老旧厂房抗震承载力不足,尤其是在6度及以上设防区。结构平立面不规则、刚度突变、质量偏心等问题普遍存在,地震作用下易产生扭转效应和应力集中。
A级(安全适用):可继续正常使用,建议定期监测,加强日常维护。
B级(轻微缺陷):存在局部损伤或承载力略低,应进行针对性维修,如裂缝灌浆、局部补强、增设拉结筋等。
C级(显著缺陷):结构安全性不满足要求,需进行加固处理。常见措施包括:外加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墙体、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与圈梁、楼板底增設钢梁托换、基础注浆加固等。
D级(严重危险):结构安全性极差,存在倒塌风险,应立即停止使用,组织人员撤离,并尽快实施整体拆除或重建。
对于需保留的历史性工业建筑,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可结合功能更新进行适应性改造,采用现代抗震技术如隔震支座、消能减震装置等提升抗震性能。
| 主营产品 | 房屋安全鉴定,工程检测中心,房屋检测,危房鉴定,幕墙检测,户外广告牌检测,钢结构检测,桥梁检测,码头检测,抗震鉴定,承载力检测评估,第三方检测机构,厂房检测,验厂检测 | ||
| 公司简介 | 安徽京翼建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位于合肥市包河区滨湖万达银座A栋4205,具备独立技术人才储备及相关仪器设备,相关报告由合作单位浙江固泰工程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出具。浙江固泰工程检测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,注册资本贰仟柒佰柒拾柒万元整,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高新区,是一家具备独立法人,拥有独立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的一家综合型检验检测机构,并且是经浙江省人民法院(浙江法院公开网)备案的建设工程质量司法鉴定机构以 ... | ||









